阅读提示

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人口老龄化,传统的老年照料模式是否能满足老年照料需求,是个亟待回答的问题,同时老年女性的照料缺口大于老年男性。本文作者分析认为,缩小中国老年女性照料缺口,应继续发挥家庭在老年照料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加社区服务的模式,科学规划养老机构的布局和建设,实施老年照料的供给端改革,解决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平衡问题。

我国正经历快速人口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从2015年的10%上升到2050年的28%,这使老年照料成为公共议题。家庭照料是传统老人照料方式,但随老龄化程度加深,老人子女数量减少,从多子女负担一对老人,变成一个小家庭要照料多个老人;同时子女大量外出工作,传统老人照料模式正面临挑战。传统照料模式能否满足老年照料需求,是个亟待回答的问题。笔者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CHARLS)基线调查和第二轮追踪调查数据开展了研究。

当前我国老年人照料的现状与特点

当前,老年人照料需求大且城乡差异、性别差异明显,家庭照料仍是老年人照料的主要形式,市场化照料、社区照料等非传统照料方式不普遍,以家庭为中心的照料模式不能满足老年人照料需求,老年人家庭照料主体选择存在性别差异。

首先,老年照料需求巨大且城乡差异及性别差异明显。笔者研究发现中国约有24%的60岁以上老人有照料需求,即大约有24%的老人,在日常生活活动(穿衣、进食、起床和下床、如厕、洗澡和控制大小便等)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做家务活、做饭、上街购物、管理财物和服用药物等)中至少有一项活动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其中有照料需求的女性比例比男性高8个百分点。同时老年照料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有照料需求的农业户口老人比例比非农户口老人也高8个百分点。

其次,家庭照料仍然是我国老年照料的主要形式,市场化照料和社区照料等非传统照料方式并不普遍。调查数据显示:在得到照料的老人中,超过九成的老人得到配偶或子女的照料,仅2%的老人得到市场化照料,其中老年男性得到市场化照料的比例远高于老年女性的占比;同时,得到社区照料的老人比例则更低,只有0.3%,这主要是因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覆盖率总体较低。

再次,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照料模式不能完全满足老年照料需求。在需要照料的老人中,将近12%的老人没有得到必要的照顾,其中农村老人照料缺口大于城市老人;老年女性的照料缺口大于老年男性,得不到照料的老年女性比男性高35个百分点。照料缺口的性别差异取决于被照料者的婚姻状态及配偶的健康状况。和丧偶老人相比,配偶健在的老人,其照料需求得到满足的可能性更高。即使是同在配偶健在的情形下,老年女性也比老年男性面临更大照料缺口,这部分是因为子女先验地认为父亲会为有照料需求的母亲提供照料。

最后,老年家庭照料主体的选择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得到家庭照料的老人中,老年男性多由其配偶照料,而老年女性则主要依赖其子女提供照料。家庭照料主体选择的性别差异,受到老人婚姻状态以及配偶健康状况的影响,配偶在世且身体健康的老人,其得到配偶照料的可能性显著高于丧偶老人,该影响对有照料需求的老年男性尤其明显。

老年女性应得到公共政策的更多关注

基于当前老年照料特点,不难发现,伴随老龄化程度加深,及城市化加速推进,如果公共政策制定中缺乏性别视角,老年女性照料问题将进一步恶化。这是由老年女性的三个特点决定的。

一是从平均预期寿命来看,中国老年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超过老年男性,因而老龄女性,尤其是高龄老年女性群体的规模更大,同时其总体健康状况较差,因而面临更大的老年照料需求。

二是从社会经济地位来看,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往往低于男性,而老年女性的养老金收入远低于老年男性。这使得老年女性在获得家庭照料上处于相对劣势,无法获得和老年男性相同的家庭照料,也限制了其购买市场化照料的能力。此外,中国农村社区提供的养老支持有限,农村敬老院主要限于供养五保对象,对其他农村老人照料服务的能力很弱,这可能导致在家庭照料中处于劣势的老年女性,在得不到家庭照料的情形下,也同样无法得到社区照料服务,从而陷入无人照料的境地。

三是从婚姻状态看,由于女性往往嫁给更年长的男性,且其平均预期寿命比男性长,因而老年女性丧偶比例往往比男性高,使得老年女性不得不更多从子女而非配偶那里得到照料。伴随越来越多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传统子女照料变得越来越不可靠,尤其当丈夫去世后,老年女性的照料缺口,将有可能随城市化的加速而恶化。

缩小老年女性照料缺口的政策建议

缩小中国老年女性照料缺口,应继续发挥家庭在老年照料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加社区服务的模式,科学规划养老机构的布局和建设,实施老年照料的供给端改革,解决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平衡问题。

首先,在老年照料服务的提供上,继续发挥家庭在老年照料中的基础作用。为此,政府需要对家庭照料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激励,加快推进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异地管理和结算方式,提高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可转移性,从而方便老年父母随子女迁移。

其次,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加社区服务的模式。各城市社区可因地制宜,通过购买服务、直接提供服务,或作为中介平台介绍服务等方式,为本社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在农村社区,充分利用现有敬老院设施,通过改扩建助老设施,将敬老院服务对象从五保户延伸到有照料需求的失能老人,方便更多的农村老人,尤其是老年女性,享受到敬老院的照料服务。

再次,科学规划养老机构建设,实施老年照料供给端改革,解决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平衡问题。各级政府可根据各地人口结构变动趋势,适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全面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让市场化改革惠及有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的老年群体;加快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让公办养老机构服务于更多没有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的、家庭照料缺失的有照料需求的弱势老年群体,尤其是弱势老年女性群体。

此外,应将性别视角纳入包括社会保障、扶贫、城镇化等所有涉及发展的公共政策议题,提升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解决引起老年照料性别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研究员 陈欣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