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卫视红色人文节目《跨越时空的回信》刚刚结束第一季的播出,马上又将迎来第二季。这档“一季制作成本不如一些节目一集”、“宣发投入几乎为零”的节目,自开播以来,凭借新颖的形式、厚重的内容、感人的细节,迅速累积起良好的口碑,也开拓出红色题材新的表达方式。为总结节目得失,7月18日《跨越时空的回信》节目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据统计,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革命者多达2100万。不少革命者,生前都曾给家人写过书信——书信中,不仅有对革命的忠贞,也有对父母妻儿的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这些家书有的是绝笔书,有的未发出,有的未收到回信。《跨越时空的回信》每期固定一个主题,选取两封革命先烈家书,由配音演员现场演绎,先烈后代则当场诵读给亲人的回信。比如,《黎明之前》这一集,以新中国成立为时间坐标,追忆缅怀李白和江姐事迹。1949年5月7日李白牺牲,距上海解放仅仅20天;江姐牺牲于重庆解放的前16天,即1949年11月14日,黎明前的黑暗时刻,他们燃烧自己生命,只为把光明带给更多人。李白的战友、87岁老人苏采青,谈起70年前与他的最后一次电报联系,几次哽咽不止:“您的形象不会因为时间而被遗忘,因为新中国的基因里,有您永不消逝的电波!”这种穿越式对话,教育、感染了无数人。

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卢大有认为,该节目以红色家书为载体,通过电视节目的方式,与先烈隔空对话,实现了生者与死者之间情感的双向表达,架起了历史与现实之桥,让人们看到了革命先烈信仰的坚定、品格的高尚和感情的细腻,是当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很好的素材。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教授认为,《跨越时空的回信》为红色主题的表达开拓出新的视角,讲述了很多我们不熟悉的故事,挖掘出宏大理想背后涌动于英雄内心深处的亲情、情感,以书信的名义完成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在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看来,该节目通过给革命先烈写回信的方式,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让历史不再仅仅是历史而与现实融为一体。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指出,为了让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可以增加更多先烈所处时代的时空背景以及发生在他们周围的红色故事,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指出,《跨越时空的回信》之所以能成功,其中一个关键是用真情实感打动了观众。节目通过讲好英烈的故事来还原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而不是拔高他们,通过英雄后人的回信来告慰英灵而不是高喊空洞的口号。同时,节目以红色家书为叙事载体,挖掘出许多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与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一起,共同温习了革命历史与信仰。

与会专家表示,《跨越时空的回信》着重展现英烈精神当代承接,突出革命意志薪火相传。同时,节目演播室由机械日历、时光年轮、红色邮筒等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组成,颂读人每期仅出现一男一女两位。在淡化舞美特效、去除个人符号同时,将聚光灯投射在家书本身和故事讲述上,让朴素情感得到强势表露。节目进行多维度创新,“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没有明星阵容加持和炫美的舞台,依靠质朴无华的电视语言,呈现出直击人心的震撼。(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韩业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