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科学做好学段衔接,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是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学段衔接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课程的衔接,关键环节就是学校衔接。学校是课程的落地执行者,是学段衔接工作的组织者和关键引导者。科学做好学段衔接工作,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课程开设与实施,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学段衔接。
加强学段衔接课程研究,保持课程内容连续性,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能够平稳过渡。进入新的学段,学科增多、知识跨度增大、难度提升,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点和高级技能。这对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刚进小学的儿童因环境变化容易产生不适感,幼小衔接应重视创设敢问想问的氛围,可以设置趣味性、挑战性、合作性的活动或任务,引导儿童专注学习;可以鼓励儿童用图画、符号、文字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制订计划表或任务清单,让孩子喜欢上学,从而更快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小初衔接应重视学科兴趣的培养,可以在学科教学、校本选修课程开设、学科活动或竞赛的组织等方面着力,重视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从学科学习中学到知识和方法,找到自信和乐趣。初高中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但难度增加明显。初高衔接可依据学科特点,适当补充一些初中教材没有的,但高中会涉及的知识点、模型或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后再过渡到高中学科的教学。同时,课程设计应注重难度的递进性,通过逐渐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挑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增强课程结构的多样性,通过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学段衔接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知识和能力结构调整、学习环境变化等因素综合施策。适应新的环境,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单一的学科课程教学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幼小衔接的内容丰富但学科课程较少,学校可整合已有课程资源,构建校本化的衔接课程体系,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设置课程内容。小初衔接可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跨学科主题的研究,开展如生态园地、地质探险、大阅读交流等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初高衔接应在规范开设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重视高中生学科课程多、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需求大的特点,创新非文化课程的实施方式,如增加艺术和体育项目模块课,加强心理辅导或开展心理调适活动,开设社会实践课程等。此外,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
提升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入理解。各学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不同要求,是学段衔接遭遇挑战的重要原因。例如,小学阶段更注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而中学阶段则更强调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学生需适应这种转变,否则可能遭遇学习效率下降的问题。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入理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幼小衔接要让儿童尽快适应规范的课堂教学,侧重教导学生自我适应,活动式教学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初衔接应重视新生对老师父母依赖心重,对事物模仿能力强、理解能力弱,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较弱的特征,侧重指导学生自主管理,唤醒自主管理的意识,把对学生“讲道理”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指导学生“懂道理”。初高衔接应重视新生成人意识逐步萌发,心智更加成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引导学生从“懂道理”到“明事理”。
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学段衔接时遇到的困难可能完全不同,有的是心理压力大,有的可能是学习基础弱,有的是不适应新的环境。学段衔接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逐渐显现,各学段起始年级要坚持“零起点”教学,杜绝抢赶教学进度,要坚持差异化教学,跟进个性化辅导。学校可以通过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社会支持。比如,初中应该开设自主管理能力提升课程,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预习,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加强自我约束,做好情绪管理;高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自我认知、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的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信念引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和生涯指导。这些举措能给予不同的学生更多的个性化的指导,满足差异化的需求,灵活解决衔接中的各种问题。
科学做好学段衔接工作,各级学校应该确定好每个学段的衔接工作重点,把学段衔接课程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切实抓好课程实施,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新学段的学习,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聂庭芳,系湖南省长沙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