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炙烤着玉米地,吹在脸上的风都是热的。7月6日,北京气温一度冲至41摄氏度,孙慧明家的2000多亩玉米地,玉米因为旱情长得有高有低,这位延庆的种植大户,从6月底至今,一直在为抗旱忙碌着。孙慧明说,自己种地多年,这样的持续高温,此前还真没见识过,铺在玉米地里用于浇水的滴灌设施,这些天一直在高强度使用。
排队“喝水”的玉米
【资料图】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持续高温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6月底至7月初的降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0—20厘米土壤墒情综合评价为轻旱。7月5日,北京再次进入新一轮高温天气进程,市民也又一次经历了40摄氏度的高温体验。烈日炎炎中,新京报记者来到延庆区康庄镇的一片玉米地探访,孙慧明用手捏了捏一株玉米顶端,刚长出的玉米穗仍藏在叶子里,“往年这个时候已经出穗了,今年天气太热了,推迟了至少十来天。”
孙慧明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从最初承包的几百亩地到现在的2000多亩地,从打工人转型成农民,这几年,身为“80后”的他深刻的体会到干农业的不容易,也理解了家里老一辈庄稼人对土地的感情。
“通常6月份,玉米拔节期、抽穗期,怎么都会下几场雨。今年,老天爷爽约了。”孙慧明说,往年即使雨再少,浇两次地也就够了,今年截止到目前他就已经浇过四次地了。“往年的玉米这个时候应该至少得近两米高了,但今年浇不上水的地块长势参差不齐的。”
一条田间小路将孙慧明家的玉米地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这条小路上,每隔50米左右就能看到一个闸门,每一个闸门都连着一条粗壮的黑色水管,延伸向地里。“这几个闸门不是同时打开,水井供应不上,得一块地一块地的浇。浇完一轮,基本就得开始浇第二轮了。”
记者跟随孙慧明走进长势最好的一片玉米地,顺着水管摸索向前。这片玉米地的玉米已经一人多高,因为几天前刚吃过水,叶子还算挺拔。
大概走了50米,脚下出现了一个分闸门,水管在此处分为四个方向铺在地里。孙慧明弯腰拧了几下阀门,刚刚瘪着的水管鼓了起来。和主水管比起来,分水管要苗条很多。孙慧明说,相较于传统的大水漫灌,这种滴灌方式节水在50%以上。在这样的时候,他更清楚,节水的重要性。
靠天吃饭的最矮玉米
最近一个多月,孙慧明每天泡在地里,给玉米浇水、施肥。因为小鸟儿、兔子等也会到地里找水喝,时常会把水管咬破,为此他除了在不同的玉米地里穿梭,重复开关阀门的动作,也会顺便查看水管是否有破损漏水的情况。一旦发现,就得抓紧修补或者换管。“总比没有水浇,没活儿干好。”
玉米是延庆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片片玉米地,但并不是所有的玉米地都像孙慧明家的玉米那般幸运,能在持续高温天气及时喝上水。据当地多位农户介绍,今年受持续高温影响,山区一些没有浇灌条件的玉米地严重缺水,影响了生长。
孙慧明家玉米地旁就有这样一块靠天吃饭的玉米地,玉米最高的一人高,最矮刚刚到小腿的位置,虽然地处平原地区,和孙慧明的农田紧挨着,但这块农田依然缺水。“往年都是顺便给邻近的这块地也浇浇水,今年也想着给它浇浇,但我这2000多亩地都浇不过来呢,实在没办法。”
近来持续的高温天气导致这块农田表层已经出现了一层干土。用手扒开表层干土,可见潮湿的土壤,用手一捏,可攥成团,但继续往下挖了十几厘米,土壤就又干了。据农户介绍,一般拔节期长势良好的玉米,第六片叶子高度能够到人大腿的位置,但这片地里,有玉米的第六片不过三、四十厘米高。“这种情况,如果近期还不下雨,就很难结出玉米穗了。”
那场雨,再下透一些就好了
7月3日傍晚,全市普遍降雨,延庆也下雨了。从天气预报说要有雨的时候,孙慧明和农户们就一直在等雨。傍晚时分,玉米地上空开始阴云密布,孙慧明有些小激动。“希望能下透一些。”
后来有数据显示,延庆区自7月3日19时后出现降雨天气,截至7月4日上午11时,延庆全区平均降雨量为14.6毫米。这场全区普遍性降雨褪去了夏日的炎热,也让延庆的玉米和果蔬作物喘息了一下。但在种植户们看来,这雨来得及时,但还远不够庄稼解渴。
“表层干土下面有湿土就是因为那场雨,再下久一点就好了。”最近一段时间,和孙慧明一样终日在农田里奔波的还有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粮食作物科的孙思伟,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他算是对口入职,干起了“农活”。
最近持续高温,孙思伟和单位的前辈们一起在北京各区的农田里辗转,调查苗情、墒情,给出指导意见。
孙慧明的农田是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延庆的一个实验田点位,这里有几百亩地播种着30多个不同品种的玉米,主要是想选出最适宜北京山区种植的高产品种。“经历了这次持续高温,正好可以同步筛选出其中更为抗旱的品种。今年的罕见高温或许是对未来的一个警示,抗旱育种、抗旱技术等需要未雨绸缪。”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分类,干旱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正常、轻旱、中旱、重旱、特旱。依据6月29日的调研情况显示,全市大部分地区处于中旱,延庆农田旱情还要更严重一些,土壤墒情普遍不足。“6月的持续高温给有灌溉条件的玉米带来的影响并不是不可逆的,只要7月能够降雨多一些就好。”
孙思伟说,针对目前一些不具备浇水条件,出苗率低于三成的地块,尤其是种在山区,纯靠天吃饭的农田来说,建议农户改种一些生长周期较短的农作物,减少损失。
他介绍,为了尽量减少损失,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启动5个粮菜技术服务应急指导组,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研判生产形势,研提技术意见,指导农户科学抗旱。开展苗情和墒情监测后,印发春播作物抗旱促生产相关技术指导意见,多渠道发布,指导农民科学应对旱情。此外,推广站还专门组织召开1次专家研讨会,3次线上培训,2次田间观摩会,累计指导服务种植户2320余人次。其中,在延庆区专题举办了“北京市玉米防灾减灾技术培训”,并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考察指导。
甩泥点降温,换种抗高温品种
盼雨的不只是种粮大户,果蔬种植户也是一样的。
7月5日午后,记者又来到延庆区延庆镇的一个蔬菜种植基地。走进其中一栋温室大棚,里面种着多个品种的彩椒。同样受持续高温影响,彩椒叶子有些打蔫儿。顶部的一些彩椒已经被晒出褶皱,有小块腐烂。“这种基本不能卖了。”韩永茂用手摘掉这些彩椒,然后顺手从兜里掏出手机,打给工人,询问这个棚彩椒最近一次浇水的时间,并敦促其尽快浇水。
韩永茂介绍,基地种植蔬菜400多亩,种有彩椒、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十几个品种,年产蔬菜2000吨左右。
他称,进入六月以后,北京持续高温对棚里的蔬菜确实造成一定影响,为了尽量减少损失,基地在采取给大棚遮阴、给土壤进行滴灌浇水等降温措施的时候,也用了一些“土办法”。记者看到大棚顶部颇为泥泞甚至看着“脏乎乎的”,实际这就是土办法之一,农户故意把一些“泥巴”甩到大棚顶部,仿佛是个临时的“防晒服”避免这几天高温天气过度光照损害蔬菜,而这种泥点在高温天过去后又比较好冲刷恢复正常。
“种植彩椒,棚里的温度最好不超过28摄氏度或者30摄氏度,目前,通过各种降温手段,棚里最高温度能够控制在32摄氏度以下。”韩永茂说,正常年份,三至五天给彩椒浇一次水就行,现在两天浇一次。在基地另一个浇水相对充足的彩椒棚里,彩椒的长势也更好一些。“天气太热,降温这块的种植成本就高了,加上高温病害,也会导致果蔬一定程度的减产。”
和韩永茂一样,和持续高温抗衡的还有延庆另一家大型的蔬菜公司。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持续高温导致蔬菜的病虫害增加,但他们早就未雨绸缪,提前做了“排产”,即把怕高温的果蔬品种转移到河北沽源的夏季冷凉基地种植。“目前,我们在京种的都是抗高温的一些品种,同步铺盖遮阳网等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