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又因“卖惨”受到了关注。黄渤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因为《封神》电影票房之前不被看好,后期特效制作乌尔善导演自己掏了很多钱。
《封神》电影第一出品方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000802.SZ,以下简称“北京文化”)的半年报,更是将“缺钱”二字直观体现了出来,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仅剩不到1500万元。
(资料图片)
以此来看,《封神第一部》票房的成功与否,同样会对北京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半年营收涨9倍,利润依旧亏损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文化原本的主营业务为旅游景区运营,2016年开始,通过一系列并购,逐步向电影、电视剧等方向转变。
虽然入行时间不长,但短短几年时间,北京文化先后打造出了《我不是药神》《战狼2》《流浪地球》等爆款电影,实现了口碑票房的双丰收。不过,2020年、2021年,公司曝出财务造假丑闻,同时陷入郑爽天价片酬、代孕和偷税风波,遭遇口碑、业务、财务多重打击。
2019年至2022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55亿元、4.25亿元、2.98亿元、1.08亿元;实现扣非净利润-22.82亿元、-7.9亿元、-1.34亿元、-0.78亿元。
北京文化2023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得益于参投的《流浪地球2》在春节档收获40.29亿元票房,北京文化营收同比大增911.19%,达到1.35亿元,但扣非净利润依旧出现了0.23亿元亏损。
更为严重的是,北京文化账面货币资金从年初的7805.13万元下降至1498.38万元,且其中还有279.75万元因涉及诉讼处于冻结状态。与此同时,短期借款达6000万元,另有3283.21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实际上,这6000万元也是上半年刚刚借得的抵押贷款。
简单来说,7月20日上映的《封神》如果遭遇滑铁卢,面临债务危机的,不仅仅是乌尔善导演,还有北京文化。
幸运的是,伴随着良好的口碑,《封神第一部》长尾效应显著。截至发稿,票房已达24.47亿元。即便难以大赚,或者最终小亏,至少能给北京文化回笼一大笔资金,保持业务的正常运转。
《封神》三部曲财务处理之问
《封神》三部曲称得上是北京文化的“心血”之作,毕竟早在八年前,公司刚刚涉足影视行业不久,就提出这一预计成本30亿元的项目,谁承想一路走来坎坷不断。
不过,影片投资、拍摄、制作、上映过程中的曲折精彩的故事,并不影响其给作为上市公司的北京文化带来的经营压力。
对影视公司而言,电影、电视剧项目在财务报表中,往往体现在“存货”科目下。在《2022年年报问询函回复》中,北京文化表示,“对于委托摄制的业务,先通过”预付制片款“科目进行核算,当影视片完成摄制并收到有关成本、费用结算凭据时,按实际结算金额转作存货。”
南都记者注意到,北京文化并未将《封神》三部曲作为3部电影分开核算,而是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在历次公告中整体披露。有业内人士表示,此做法会导致三部曲成本成为“黑箱”。若披露不够详细,投资者及监管层均难以判断每部电影的真实成本,进而对上市公司收益进行研判。
此前,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所表示的《封神》三部曲投资总额将达到30亿元,到上映阶段乌尔善导演“还没走出ICU”的表述,市场判断每部电影成本大致在8亿元至10亿元,进而营造出“优秀电影却没有拿到合理票房”的感官。
从财务角度来看,《封神第一部》取得公映许可,第二、三部处在后期制作的状态下。截至2022年末,《封神》三部曲项目预付款余额13.14亿元,存货余额3.41亿元,合计16.55亿元。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公司预付款余额12.78亿元,存货余额4.71亿元。
有分析师称,参照北京文化此前“预付制片款转作存货”的标准,是否表示《封神第一部》制作成本约为4亿元?
不止于此,相比预付款,存货存在计提减值的风险。2023年上半年末,北京文化就计提了5.36亿元存货跌价准备或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封神”系列3部作品之间的成本若不能清晰划分界定,就意味着存在跨报告期调节财务的空间。
就上述相关问题,以及影视类项目转“存货”的具体标准,南都记者询问了上市公司,不过截至发稿没有得到回复。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