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上的江南印记》 杨颖立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从七千年前的马家浜开始,江南从不缺美食。
【资料图】
这些世代相传的美食养育着江南一方先民及他们的子子孙孙,同时影响着中国食文化的独特性及发展。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江南多水网,气候温润、钟灵毓秀。因而在吴侬细语的环境下,江南的美食也深深烙下了江南的印记。
这些美食,滋味隽永,形态各异,无时不挑动着人们的味蕾,刺激着人们的食欲。
杨颖立先生,嘉兴食品工业协会食文化研究室主任,他的《味蕾上的江南印记》将江南美食呈献在大家的眼前。在这本书记中,杨先生不但探寻了江南美食的渊源,还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几近绝迹的美味佳肴。掩卷而思,得益匪浅。
现代著名作家、中国民俗学的开拓者周作人先生在他的《南北的点心》里曾写道:“中国地大物博,风俗与土产随地各有不同,因为一直缺少人纪录,有许多值得也是应该知道的事物,我们至今不能知道清楚,特别是关于衣食住的事项。”的确,中国由古至今出现过许许多多有关饮食的书籍,但没有几本能道出这些饮食的文化历史渊源呢?
如“嘉湖细点”,这足可与“官礼茶食”分庭抗礼的江南点心,自明代以来风霏江南、在以往古籍中极少提及,也很少有人研究,而杨先生实潜心考证大量史实,对它的成因、渊源、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今,但凡提及“嘉湖细点”,许多作者更多地还是引用杨先生的文章。这些作品篇已成了“嘉湖细点”最有说服力的诠释,是杨先生对江南美食研究的一大贡献。
如禾菜这一栖身于浙菜系下的嘉兴本邦菜系,正是通过杨先生的整理挖掘,才使我们确立了禾菜的定位,知道了它对江南菜肴的影响力,犹如如蒙垢的器物,放出令人惊艳的光芒。
如粽子这一堪如“国粹”的美点,通过杨先生的梳理,使我们对它的产生、沿革、发展一目了然。
杨先生参加工作以来,从工人到管理人员,一直服务于食品企业,说他献身于食品行业也不为过。正因如此,他热爱食品行业,对江南的美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从《味蕾上的江南印记》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美食的出处及演变轨迹;也可以了解到许多行将失传的美食。这些内容对我们食品企业起到了借鉴和指导意义。
周作人先生在分析南北点心差异时曾指出:“北方的点心是常食的性质,南方的则是闲食。”他解释道,北方的点心“本来是代饭用的,只要吃饱就好,所以并不求精。”而南方的点心“精细鲜美的。可是有一层,这决不可能吃饱当饭。”这就是江南美食称为“细点”的要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变快,我们江南一带越来越多的将点心作为主食。由于交通的发达,南北交流的频繁,美食也开始趋同化。传承、弘扬江南饮食文化,首要工作是如何保持江南美食的独特性,如何使天南海北的人爱上江南美食,《味蕾上的江南印记》一书无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书是杨先生多年来对江南美食研究的成果,我们也期待他有更多、更精辟的食文化研究成果与我们共享。
(本文作者赵建平为嘉兴市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编辑:许金艳
责编:邓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