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环抱的山地茶园里,白墙灰瓦的民居点缀其中,三三两两的游人在慢行道上骑行观光……记者来到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向阳镇富硒茶观光园时,看到在当地从事电商行业的林红梅正带领几名主播在茶园中边走边直播。

“今天的直播不带货,就是让观众和主播一起闲聊赏景,这既推介了当地文旅,也会让观众加深对产品产地的印象。”林红梅说。

凭借时代契机与自身努力,如今有越来越多像林红梅一样的电商“新农人”,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逐梦前行。“新农人”把网络变成“新赛道”,把科技当成“新农具”,把服务干成“新农活”……他们为农村赋予鲜活生机,吹来理念新风。

  林红梅(右一)在安康市紫阳县城关镇一处茶山上拍摄记录茶园春管情况。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多年来,林红梅以陕西紫阳县为基地做大电商公司,围绕市场需求发展订单农业,打造从农户到工厂的完整供应链,销售当地及周边区域的茶叶、土豆等多种农副产品,每年销售额可达数千万元,2023年带动农户近800户实现产业增收。

为了在网络和市场竞争中发展,林红梅不断开拓新的经营模式和思路。今年以来,她和公司围绕紫阳县文商旅相关产业,对当地从业人员开展免费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线下服务接待能力和线上宣传营销能力。

“接受我们培训的,有各个村和社区的茶农、茶商、农家乐经营户、景区工作人员等650人,培训内容包括视频编辑、直播运营技巧和使用人工智能的文本处理软件等。培训完成后,他们也成为我们的‘家乡推荐官’‘网络分销员’,大家一起把家乡推介得更好,把产品销售的蛋糕做得更大。”林红梅说。

此外,还有许多西部“新农人”投身农业科技领域,用科技手段促使农业产业提质增效。32岁的陈玉坤是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她主要从事微生物功能开发与菌肥创制、农牧废弃物高质化利用等方面研究,形成的科技成果——生物质地膜,已落地到实际农业生产中,目前已先行在甘肃省推广示范2万亩。

陈玉坤介绍说,生物质地膜具有传统地膜的各项作用和优点,又能减少塑料污染,实现农牧业有机固体废弃物绿色循环利用。同时,使用了生物质地膜的马铃薯,其淀粉含量、维生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各项品质指标均有提升。

  陈玉坤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摄

据了解,陈玉坤每个月需要来回奔波数百公里,观察不同试验田里作物的生长状况,以掌握对比菌剂的作用效果。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韩融冰介绍,所里像陈玉坤这样的“新农人”还有70多名,年龄最小的只有26岁。所里目前共取得国家专利100余项,通过研究新技术,为农业带来新发展。

在西部广袤的土地上,许多乡村的面貌和人居环境正在不断更新改善,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一些“新农人”也在通过土地托管、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加入到粮食稳产增产的队伍中。

眼下正是四川的秋种季节,在四川粮食生产大县中江县,“90后”种粮大户常滔忙着指挥旋耕播种机整地,种植小麦、油菜等作物。此间,他还不停接到来自合作社和农户的需求电话。

常滔是中江县永太镇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从2019年起发展至今,他的合作社已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综合经营模式,能够对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的耕、种、管、收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并能进行加工、包装、销售业务。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扶持“新农人”,四川作出系列安排部署,包括量质并重建好“天府良田”、实施粮食扩面增产工程,同时出台提升省级财政种粮大户补贴标准、适当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等硬政策。

在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扶持下,常滔的合作社发展蒸蒸日上。目前合作社服务面积已发展至4万亩,覆盖从本县至周边县区的9个乡镇,年经营收入达到800万元,固定用工人数达25人,拥有包括无人机在内的各式农用设备165台套。

“赶上乡村振兴的好时代,农村处处都有我们的新机遇、大舞台。通过开展新业务,为农民提供‘新服务’,我们蹚出了致富路。很快,农村也一定可以用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新技术,让广大农民的农活更轻松,生活更美好。”常滔说。( 邵瑞、崔翰超、高健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