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过神州十二号航天员睡袋和日常训练服面料研发工作的浙江美欣达纺织印染公司,是全国纺织印染行业二十强企业之一,也是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不久前,该公司获得一份“特殊”保障——ESG保险。这是保险行业首批ESG保险,也是险企加速创新支持绿色产业的一个缩影。

一年前(2022年6月),原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将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层面;同年11月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首次对绿色保险定义。

随着政策完善,一年来,保险公司加速点“绿”成金,产品、服务、投资、运营齐发力:古树保险、碳汇保险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绿色投资规模不断增加,许多险企争相搭建和完善ESG管理框架,绿色发展理念深植经营全流程。


【资料图】

不过,目前我国绿色保险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实现碳中和愿景需要百万亿级资金,当前缺口仍然很大,且保险业整体存在绿色产品类别单一、投保企业少、风险把控难等问题。助力绿色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金融机构不能“为绿而绿”,保险如何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持续提供稳定动能,是摆在险企们面前的长久课题。

低碳绿色发展在当下已蔚然成风,时值《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发布一周年,保险业支持绿色发展又有新突破。

近期,平安产险湖州中支、人保财险湖州市分公司分别开出ESG保险保单,在“两山”理念诞生地浙江湖州落地,分别面向浙江美欣达纺织印染公司、浙江正洪纺织科技公司提供保障,涉及保额8800万元。这是国内落地的首批ESG保险项目。

与我们比较熟悉的绿色保险相比,ESG本身维度就多,还包括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首批ESG保险项目有多项创新,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其一体现在风险评估维度增加,由单一风险向整体风险评价转变,增加后的维度包含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获较高评分的企业可享受一定幅度的保费优惠;其二是由传统保险产品向综合保障服务转变,突破“单项产品匹配单项服务”的常规做法,为企业提供“事前体检+事中整改+事后应对”的一站式服务;其三是由事后风险补偿向引导绿色转型转变,协助企业开展风险减量工作,引导其绿色低碳转型。

可以看出,ESG保险前端载体是保险产品,发挥“经济补偿”的基本功能,后端链接不断拓展的服务,这也是企业所需。“我们想要一款既有综合性保障也有综合性服务的保险,ESG保险解决了我们的需求,而且与我们自身发展目标非常契合。”首批ESG保险两家投保企业均表示。

险企探索的服务新模式之一,就是协助投保企业开展风险减量工作,以降低经管风险。今年1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而后许多险企在车险、巨灾险、责任险等领域开展了风险评估、查勘预警等多样的风险减量服务。

以平安ESG风险管理为例,平安产险浙江分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包括:实时监测采集企业数据并导进ESG评估模型,实现持续监控;与第三方环评机构合作,实地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提示风险点并给出防范建议。对此,平安产险表示,平安ESG保险与美欣达的发展目标非常契合,将为企业提供更好的风险减量建议和专业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帮助提升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

ESG保险的推出并非一日之功,首批项目筹备历时一年多。其也是绿色保险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此之前,险企围绕ESG理念加速创新,从较早的环责险到新能源车险、碳汇险等,绿色保险产品已是“多点开花”。

例如近一年频频出镜的古树险,在广东韶关、安徽合肥、湖南临湘等多地均有落地。投保期内,古树因气象或地质灾害、病虫害等造成无法正常生长、需要保护救治的情况,均可获得保险公司赔偿。许多百年乃至千年古树,能固碳释氧、保持水土,生态效益显著。

为固碳撑起保护伞的还有碳汇险,在多家上市险企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碳汇险都被重点提及。例如中国太保截至2022年末已推出绿色保险产品120余款,其中创新产品45款,先后落地首个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首个湿地碳汇生态价值保险等;中国人保创新红树林碳汇价值综合保险等多种产品,推动森林保险与碳汇价值、碳汇质押等有机融合;中国平安将保险保障服务从陆地拓展到海洋生态系统,2022年12月在大连落地首单海洋碳汇指数保险,成为首家覆盖“陆地 + 海洋”生态碳汇保险保障服务的险企。

以上都是绿色保险创新的一个侧面。当前,我国绿色保险已逐步形成以环境损害风险保障类为核心,辅以绿色资源风险保障类、绿色产业风险保障类、绿色金融信用风险保障类、巨灾或天气风险保障类等为一体的产品服务体系。

多家险企绿色风险保障规模突破万亿元。其中,中国太保绿色保险提供保额超8万亿元,中国人保提供绿色保险保障68万亿元,中国平安提供绿色保险保额超176万亿元。非上市险企中,例如中华财险提供绿色风险保障近3万亿元。

“作为服务绿色发展的保险解决方案,绿色保险可以有效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尤其对于财产保险来说,责任险、农险和短期健康险等险种可以覆盖各式各样的风险,在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方面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平安产险党委书记、董事长兼CEO孙建平表示。

除了绿色保险、ESG保险产品有效发挥经济补偿功能外,保险的另一大基础功能是资金融通。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保险资金投向碳中和、碳达峰等绿色产业超过1万亿元,而在2020年末,这一数字还是5615亿元。

事实上,险资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本身就具有天然优势,险资的长期性、避险性及公益性等特性与ESG投资天然适配。有机构人士称,如风电、光伏项目,使用寿命设计约为20年,要10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对于此类大型项目,就需要体量大、周期长的资金支持。

去年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指出,银行保险机构应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及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近一年来,相关领域许多重大项目背后都有险资身影,主要方式包括债权计划、股权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等。

例如,为保障北京冬奥会绿色用能需求,中国人寿募集资金战略增资了北京电力有限公司和东方智慧公司,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绿色电力;中国人保则参与了上饶投控光伏发电项目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中广核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一二期)等多个绿色投资项目,去年绿色投资规模同比增长34%;去年9月,中国平安完成国内首单经绿色认证的绿色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登记,斥资35亿元投资南昌至宁都高速公路项目,用以改善高速公路周边生态环境。

目前,上市险企的绿色投资已初具规模。综合多家险企财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公开报道,2022年,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绿色投资规模分别为650亿元、1081亿元、1500亿元;截至2022年底,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存量绿色投资规模累计分别为4300亿元、147亿元。

无论是风险评估、产品研发,还是投资决策,都离不开体系建设的支撑。在前例中,湖州就为首批ESG保险落地提供了土壤,该地是绿色低碳创新试验区,有全国首创的ESG评价体系和系统。

险企自身的体系建设同样重要。以创新产品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为例,如何统计出林木蓄积量进而计算出碳汇量,又如何在火灾、虫灾、旱灾等灾害发生时计算林木损失?平安产险利用了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可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建模,计算林木蓄积量并换算出碳汇量,以此作为承保、损失估算等的定量依据。借助卫星遥感技术,还能高效监测森林碳汇变化情况,为森林管理者提供科学管理建议。

还有险企成立创新研发中心,加强风险管理。例如2022年6月,太平财险在烟台自贸区揭牌成立全国首个海洋保险创新研发中心,聚焦海洋领域风险管理,为行业提供海工装备、海水养殖、场所责任险、人身意外险等一揽子风险解决方案。

更多险企已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经营全流程,从运营端夯实基础。2022年,中国人保绘制了“双碳”保险产品全景图,印发《绿色保险产品指导目录》,并建立“双碳”产品数据统计体系,加大减排工作力度;中国人寿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经营管理全流程,个人长险业务无纸化投保率近100%,保单服务线上化率超过92%。与此同时,各家险企也加大了力度评估客户、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方对环境的影响,加强公司ESG风险控制。

虽然诸多保险公司在助力绿色转型方面已小有成绩,不过整体来看,我国绿色金融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根据发改委测算,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需要在新能源发电、先进储能、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新增投资近140万亿元。与市场资金供给相比,每年约有2.5万亿元资金缺口。从当前绿色保险发展现状看,还存在承保能力不足、产品类别单一、风险把控难、经营效益欠佳等问题。

承保能力不足与绿色保险的技术性特点息息相关。由于参保企业所处环境、生产经营所在行业及生产手段均不同,各企业面临的风险差异巨大,这给风险评估带来了很多困难。

中国人保集团副总裁于泽还曾公开谈到,支撑保险业过去40多年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征在深刻演变,保险客户正从传统产业向以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扩展,从大型企业向以“专精特新”为重点的中小微企业延伸,风险保障特点与保障需求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此类新型保险面临复杂的环境,对险企的风控能力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此次平安产险推出ESG保险,为确保ESG保险项目的科学性及可持续性,平安产险湖州中心支公司借助平安集团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能力和经验,联合外部专业评级机构,借鉴国内外现有ESG评价体系,在E、S、G三个维度分别设计了正向指标和负向风险指标。从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制度建设、行动措施以及实际绩效五个角度设置正向指标,评价企业ESG风险应对能力;从实际风险产生的维度设置负向风险指标,最终形成了一套涵盖8个主题、22条关键评价指标的ESG保险评价体系,可在企业投保前完成企业风险评级,并在投保后结合主要风险点,在过程中持续输出优化建议并定期更新评级结果,切实助力企业风险减量。如此复杂的项目,从想法萌发到最终落地,历时15个月才完成试点落地。

保险如何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持续提供稳定动能,同时做好自身风险把控?业内普遍认为,要完善绿色保险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绿色保险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丰富保险产品、严格确定责任免除事项等。

在人才建设方面,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提出,建议政府出台激励政策,支持金融机构、高校和第三方机构等组织开展绿色保险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国内高校引入可持续经济学专业课程,为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提供人才梯队支撑。

在法律制度完善方面,大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马达表示,不完善的法律制度会带来企业投保积极性低、保险产品赔付比低等问题。我国已有一些环境方面的立法,可以仿照其中关于建立绿色保险制度和损失赔偿机制的规定,若污染企业没有投保绿色保险,则不能获得经营资格。此外,要细化关于惩罚、经济赔偿方面的法律规定,完善承保投保、核保理赔等保险过程的细则,将保险公司行为规范化,也将环境污染事故罚款及赔偿的规定精细化和严格化。

在创新风险分散手段方面,马达还提出,可创立绿色保险专项基金,用于重大污染事故爆发后的赔偿,先行垫付,对受害者及时进行经济补偿,对生态环境及时修复。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先行尝试,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经验。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监管人士强调,保险机构不能“为绿而绿”。在双碳目标提出后,近年曾有地方出现了对高耗能项目“一刀切”关停等行为,去煤化过快甚至导致过部分地区拉闸限电。而后中央及相关部委先后发声,明确要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保险业服务绿色发展也要与此同频,去年6月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即强调,银行保险机构要建立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有保有压、分类施策,防止“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

回到文初所言的ESG保险,平安产险表示,目前,许多企业对于ESG的认识还处于初步阶段,要推动ESG保险项目实现较快发展,首先应建立广泛适用的ESG评价标准,通过评分体系的持续完善和升级,全面发现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事前体检精准性和专业性;其次是提供ESG制度政策支持,形成有利于企业践行ESG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相应回报;最后还要推动企业将ESG纳入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建立相应的制度和人员来践行ESG可持续发展战略。

(A智慧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