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行动目标,为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体指南。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全国职业院校1万多所、在校生逾3000万名;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约1000万名,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超过95%和90%。但也要看到,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加大;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产教融合发展的堵点、难点等仍待统筹解决。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此次8部门发布《实施方案》,紧扣当前堵点难点问题,提出5方面19条政策措施,把产教融合进一步引向深入,将对我国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才强国、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形成有力支撑。
在“融”字上下功夫,让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相融互促贯通于各环节。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工作启动。2021年, 21个城市遴选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有关部门总结第一批试点城市经验后发现,一个城市的职业教育体系并非一定要大又全,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的总量、结构、质量一定要与当地产业需求相匹配,才能做到相互交融、互为支撑。由此来看,实践层面上,产教“合而不融”仍然存在。以产教融合的载体之一——校企合作为例,不少合作仍停留于协议或劳务用工层面。穿过“合”的表层再深入,要让“融”在专业规划、合作共建新专业、课程建设、新课程开发、教材开发、教学实施、实习实训、开展订单培养等全链条各环节上落地、渗透,发生化学效应,才能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正变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牵引绳”。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践中就要“牵一发动全身”。产业需求就是指挥棒。无论是在专业设置上,《实施方案》部署优先发展如先进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兴专业;还是在合作模式优化上,提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通过企业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推进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再或者打出“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政策组合拳,如提出“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多部门联合审批‘绿色通道’,优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流程”等,下好这一盘棋,需要协同发力、联袂行动。
服务好产业发展的需求,也释放了巨大人才红利。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就业教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入推进,将助力毕业生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岗位需要,有利于增强他们求职择业就业能力。产教融合虽然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小切口”,但对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才强国、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当好改革“先遣队”,将试点情况及时总结、提炼并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将有助于加快形成“头雁效应”。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需要问鼎学术巅峰的一流科学家,也需要扎根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尤其是我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支撑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更需要规模巨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才能加快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融互促的良好格局。(赵静)
责编:秦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