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黄纬禄的一件汗背心,让女儿黄道群在讲述中哽咽不已;

茅玉麟说,父亲茅以升的桥梁梦,始于10岁那年的一场桥梁坍塌;

长期担任李佩秘书的李伟格说,她看到了郭永怀和李佩夫妇浪漫、传奇而伟大的人生;

邓稼先的妻侄许进说,“想给大家讲讲姑父平凡的生活,讲讲他可歌可泣的一生。”

……

10月25日至10月31日,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科协承办的“传承2024”科学家精神报告会北京行走进北京市的11所高校。报告会以“讲述前辈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担时代使命”为主题,由科学家后人或同事讲述科学家科技报国的感人事迹,让青年学子们再次感受:何为科学家,何为科学家精神。

“追前贤,朴且坚。”11场讲座,述说着科学家们的不懈追求,饱含着前辈先贤的深切期许,更激励着年轻一代要胸有壮志,肩有担当。

从0到1的突破 感受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之女茅玉麟在北京林业大学作科学家精神报告(北京林业大学供图)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他是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奠基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桥梁科学研究、教育和工程建设,他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大桥,他就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他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研究开拓者,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培养科技人才,又以前瞻性的眼光转而为研制核武器奋斗,1999年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便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是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用生命写就了“导弹人生”。

邓稼先,“两弹”元勋,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之一。他说,如果做好了这件事(核事业),我这辈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一项项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不断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恢弘史诗的新篇章。回顾百年,华夏大地上的科学史,本身就是一部书写科学家精神的历史。

北京服装学院师生认真倾听(北京服装学院供图)

对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完整地聆听这些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而且是由他们的亲人或同事来讲述,这种特殊的视角,让学生们再次感受到科学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

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孙丽丹说,在组织茅以升事迹宣讲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茅以升先生的爱国情怀、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不懈奋斗的进取精神。

北京化工大学科协副秘书长姚剑飞说,此次活动的举办不仅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黄纬禄院士的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不懈奋斗的进取精神,更让我校师生深刻了解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这些精神激励着我校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发挥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也激励我校青年学生们厚植爱国主义精神。

敢于创新创造 以科学之名诉祖国之爱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的女儿黄道群在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作科学家精神报告(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供图)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着力研究潜地导弹。1970年4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临危受命,担任我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

按照外国的模式,潜地导弹在上艇前要通过“陆上水池”进行试验,这种“陆上水池”需要专门建造。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大胆提出,不走国外的老路,利用南京长江大桥来做模型弹投放试验。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传统试验模式的颠覆,更是对科研智慧与勇气的极致展现。就是这样的一个点子,为国家节约了上亿元的研制经费,同时大大缩短了潜地导弹的研制周期。

这便是黄纬禄这样的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女儿黄道群的讲述中,这段历史中还有一个小插曲。父亲请姑姑帮他补破了的背心。黄道群说,姑姑发现这背心只在心口处破了,一问才知道是父亲心口痛,揉得久了所以破了。原来夜以继日的超负荷工作与巨大的精神压力叠加在一起,使黄纬禄的消化道溃疡日趋严重。

这是在特殊条件下,科学家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

黄道群说,如果要说父亲的科学家精神,那就是爱国,这个爱国对他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自觉行为。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妻侄许进说,1950年10月,邓稼先回到北京,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之中。当时,他的工资仅仅只有650斤小米,而在美国,同等职位可以拿到57倍的工资。但邓稼先那一代的爱国留学生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祖国,立志亲手把一穷二白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国家。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妻侄许进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科学家精神报告(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著名的语言学家李佩的秘书李伟格介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在海外求学时屡屡得到赏识,但由于始终心系祖国,他放弃了国外富足的生活,几经波折也要回国实现自己“学成回国”的志向。回国后,他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力学事业中。

著名的语言学家李佩的秘书李伟格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作科学家精神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供图]

一对伉俪,两种传奇。在李伟格的讲述中,著名的语言学家李佩于1978年创立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她在研究生院组建了过硬的教学队伍,把英语语法教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又创办了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者协会,晚年自费组织“中关村大讲堂”……

精神火炬 薪火相传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之女茅玉麟在北京服装学院作科学家精神报告(北京服装学院供图)

他们中,有人放弃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到祖国,带领国家相关事业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

这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诚担当。

他们中,有人在茫茫戈壁上默默无闻为国奉献,心甘情愿隐姓埋名三十年,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有人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生动诠释创新的力量。

这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开拓精神。

薪火相传,自有后来人。

一场场感人至深的讲座,激励着一批人,让他们脚下有路,远方有光。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提问(北京林业大学供图)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研究生李硕涵说,茅以升先生的事迹震撼人心,发人深省。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学习茅以升先生的先进品格,同时传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有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和潜心研究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科研、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她说,作为一名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更应崇尚科学,最求真理,以科学家精神作为传承和发展的内驱力和原动力,以科技创新践行“植绿报国”的崇高理想,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绿色发展、生态建设添砖加瓦。

听完茅以升女儿茅玉麟的讲述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生王桂佳说,勤奋坚韧和毅力是茅以升一生的真实写照。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应该坚持到底。

王桂佳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茅以升先生从小朋友水冲泥土中得出射水法这种施工方法,在一夜之间架稳三十根木桩。这启示我们,在学习工作中,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地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只有不断创新,不断钻研,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责任编辑:蔡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