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栀言片娱
编辑|栀言片娱
(相关资料图)
前言
马克·福斯特导演的电影《追风筝的人》基于畅销小说改编而成,曾长时间名列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在小说中巧妙地融入了对祖国的爱与恨,通过两名少年的故事,展现出深刻的情感。
然而,在电影版中,导演决定对原著进行了一些删改,呈现了迥然不同的主题思想倾向。 《追风筝的人》电影以美国文化为核心,重新描绘了胡赛尼笔下的阿富汗。 尽管电影在好莱坞电影惯有的主流文化意识下开拓了新的味道,但与原著小说相比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
电影简介
电影《追风筝的人》巧妙地还原了原著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思想情感,展现了在喀布尔市的一个 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超越主仆关系的深厚情谊 。
故事中,阿米尔和哈桑一起在喀布尔成长,他们的个性截然不同,阿米尔温顺而稍显懦弱,哈桑则勇敢忠诚,愿意为阿米尔奉献一切。
阿米尔擅长风筝斗士,在比赛时能迅速割断别人的风筝线;哈桑则是出色的风筝追逐者,总能准确地追逐并捡回阿米尔的“战利品”。
阿米尔的父亲被人称为“飓风先生”,是个能与黑熊搏斗的英雄,他更欣赏哈桑这种与自己性格相似的人。这引发了阿米尔强烈的嫉妒和占有欲。
在一次重要的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和哈桑默契配合,赢得了冠军,阿米尔终于听到了父亲的赞扬。然而, 在比赛后,哈桑被恶霸们围攻并遭到强暴,阿米尔目睹了这一切,却因为内心的恐惧而选择了逃避 。
内疚感驱使着阿米尔做出更加罪恶的事情:诬陷哈桑偷窃 ,迫使哈桑和他的父亲离开了家族府邸。随后,阿米尔和他的父亲随战争逃亡到了美国,开始了辗转流离的生活。
阿米尔在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下成长。当他再次回到祖国,为了洗清自己的罪孽,他勇敢地承担各种风险和折磨。 正义和善良最终战胜了丑恶和怨恨,阿米尔为自己,也为父亲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电影《追风筝的人》 将喀布尔战争中的快乐与悲伤完美呈现 ,同时深入挖掘了个人成长和心理变化。
影片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生动描绘了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这让观众动容不已。
影片不仅客观地展现了历史的真实性,还通过主人公的行动实践了父亲朋友拉辛汗的箴言: “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阿米尔对哈桑的愧疚,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以及人性的善恶在人物间的交织,都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二、人性的迷失
(一)忠诚与牺牲
从小说到电影,《追风筝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富有温情的故事,更是一次对内心世界和人性的探索,呼唤着人性的复归。
影片通过 宏观揭示战争中人性的丑恶,微观展示孩子内心的自私、嫉妒和欺骗 ,以此批判人性的迷失与罪恶,重新寻找真善美的存在,并让爱重新滋润心田。
其中,忠诚与牺牲是《追风筝的人》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小说中提到,哈桑出生后说的第一个词就是“阿米尔”。尽管电影没有展现这个细节,但影片细致入微地呈现了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和对友谊的捍卫与牺牲。
哈桑将与阿米尔的友谊视为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纯净而坚定的眼神深深触动了万千观众的心。
片中描绘了 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拿到断落的风筝而不顾一切地奔跑,甚至愿意“吃泥巴” ,虽然他相信阿米尔不会让他真的这样做,但他仍然随时准备为了阿米尔牺牲自己。
当阿塞夫威胁到阿米尔时,哈桑挺身而出,保护他免受伤害。
然而,阿米尔和哈桑只有在没有他人陪伴的时候才会在一起,当哈桑称赞阿米尔编的故事完美无缺时,阿米尔得意洋洋,但一旦哈桑机智地发现故事中的漏洞,阿米尔就会心生不悦。
哈桑一生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忠诚于阿米尔,直到最后因为这个信念而惨遭塔利班残忍的枪声。
从哈桑的出生到牺牲,阿米尔成为了他生命中最珍贵的情感寄托。
《追风筝的人》通过展示哈桑和阿米尔之间的情谊,让我们思考忠诚和牺牲的意义,以及人性中的善和恶。这一主题引发了观众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体验。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忠诚和牺牲是影片的重要主题之一。 哈桑,一个低微的“哈扎拉人”,对他的主人和唯一的朋友阿米尔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尽管阿米尔曾因父亲对哈桑的特别关注而表现出冷漠,但哈桑始终以真诚的心对待阿米尔。他的爱没有丝毫功利,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让观众相信了人性中永不退色的爱的力量。
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负载着沉重和感伤的力量,触动了许多观众的心弦。 这是人性中最伟大的力量,轻盈地击中内心,却掀起了巨大的波浪。
然而,儿时的阿米尔伤害了哈桑,使他成为父亲心中的“耻辱”。 哈桑的忠诚和牺牲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他成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丑恶的牺牲品。
这部电影探索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了人性的丑陋,并寻求人性的复归。哈桑的故事是一个触动人心的例子,他的忠诚和友谊最终被背叛和破坏,这是社会和历史的残酷现实。
然而,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性中存在着美好和崇高的力量,这是我们应该努力追寻和保护的。
(二)背叛与宽恕
阿米尔一生追求的东西不是风筝的荣誉,而是父亲的认可 。他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太软弱,不符合父亲的期望。母亲的去世让他更加感到自责和内疚。
因此,阿米尔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父亲的关注和爱。机会终于来了,风筝比赛是他取得父亲认可的机会,哈桑在背后默默支持他,最终他夺得了冠军。
然而,在风筝比赛后,哈桑奋力追逐飞舞的风筝,结果遭到了阿塞夫和其他坏孩子的残暴欺凌。
阿米尔在角落里目睹了这一切,却胆怯地选择了沉默,他背叛了哈桑,背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这个懦弱的选择让阿米尔深感内疚,良心的谴责不断折磨着他。然而,哈桑却宽恕了他。
虽然哈桑不知道当时阿米尔亲眼目睹了一切,但他的表现显示出他已经原谅了每个人,包括阿塞夫。哈桑对阿米尔的爱已经超越了道德准则。
当阿米尔试图用水果砸向哈桑,以发泄自己的愧疚和内疚时,哈桑没有还手,他接受了阿米尔的一切,甚至是伤害。
在哈桑看来,阿米尔既是主人,他愿意无怨无悔地付出;同时,阿米尔也是朋友,哈桑珍惜这份珍贵的情感。
然而, 阿米尔永远无法理解哈桑的高尚和真挚。尽管哈桑宽恕了他,但他自己无法原谅自己。
年少无知的阿米尔无法从内心摆脱羞愧和自责,因此,他选择折磨哈桑来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平静。 哈桑在忍让和宽容中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直到影片最后,成年的阿米尔在收到哈桑去世后留下的信时,才终于领悟到哈桑对他的伟大、真挚的情感。
信中写道: “希望风筝能再次在空中飞舞,希望有一天,你能回到喀布尔,重游我们曾经共同走过的街巷 。
如果你回来了,你会发现,有一位忠诚的老朋友正在等待着你......\"这句动人至深的句子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阿米尔在与哈桑分离二十年后,终于明白哈桑对他伟大、真诚的感情。
三、霸权文化下的思想变迁
《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 。故事中,哈桑的无私忠诚和牺牲为阿米尔带来了许多快乐,并展现了人类最美好的品质。
然而,阿米尔对哈桑的回报却是不完全的,他嫉妒哈桑因受父亲宠爱而对他产生了怨恨。阿米尔虽然经常捉弄哈桑,却总能得到他的原谅。
在哈桑遭受强暴后,阿米尔无法原谅自己的卑鄙和懦弱。 他背叛了哈桑,驱逐了他,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和忏悔。
这些复杂的情感和行为反映了现代人性的矛盾和选择。 故事的结尾,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个人的灵魂救赎,选择了拯救和善良的一面。
而在电影《追风筝的人》的改编中, 主题和人物形象受到了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 。电影将阿塞夫这个极端反社会的人物形象具象化,并将他作为阿富汗多数人的代表。
影片中频繁出现的暴乱场面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刻板印象 。电影还通过塑造阿塞夫为性虐待者和杀人狂的形象,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进一步丑化和妖魔化这群人。
虽然阿塞夫在小说中也是恶徒之一,但 他被电影放大化,反而弱化了阿米尔人性黑暗面对哈桑悲剧的贡献。
电影更加注重具体化和冲突,使故事更符合主流观众的口味,但也削弱了小说关于人性复杂性的探讨。
总之,小说和电影《追风筝的人》在表达人性复杂性和主题上有所不同。小说更注重反思和思考,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和救赎。而电影则更加具象化和冲突化,以符合观众的口味。
结论:
经马克·福斯特的影视改编,《追风筝的人》忠实地呈现了小说中的战争与灾难背景,还原了真实的历史情境。
电影保留了原著的主要情节,尽管因时间限制而省略了一些细节,但仍然成功地展现了故事的情感、深度和真实性。尤其小哈桑的演员表现出色,为电影增添了许多亮点。
参考文献:
[美]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张慧丹. 可悲的替罪羊———评《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J]. 时代文学( 上半月) ,2011( 10) . 王建荣.《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02) . 莎仁佟洁. 心灵的困境———《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悲剧原因分析[J]. 语文学刊,2015(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