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容式”抱团共进
(相关资料图)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等六大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曾经历多次扩容。2018年1月,上海发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构建包括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6市在内的“1+6”上海大都市圈。2022年9月,新增江苏常州和浙江湖州,形成“1+8”的整体空间格局。今年6月,上海大都市圈再次扩容,新增浙江杭州、绍兴,江苏泰州、盐城及安徽宣城共5座城市。
如今,这14城共同组成的上海大都市圈,GDP总量达18.28万亿元,以全国1.2%的面积贡献了全国14.5%的经济体量。
除了长三角地区,多地都市圈也在不断“扩容”。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大力发展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的战略部署,目前三大都市圈建设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去年底,广东发布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今年以来,广东按照规划加速推进都市圈建设,五大都市圈内城市及都市圈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表示,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是广东省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增强大中小城市发展合力,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新优势,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一体化联动发展
今年4月,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第三期联创工作营暨2024上海站研讨会在沪举办,来自上海大都市圈14个城市的33个部门和技术团队进一步深化规划方案。未来,上海大都市圈将推进区域创新走廊联动融合建设。从上海出发,最快30分钟可到达其他13座城市。
都市圈一体化联动,交通先行。5月底,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正式运营,与已运营的莞惠、佛肇城际串联,构筑起一条贯通5座城市的“大号地铁”。6月底,深中通道正式开通,珠江口东西两岸深圳、中山之间原本2小时的车程被缩短至30分钟。今年以来,广东五大都市圈加速建设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网络,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和“轨道上的大湾区”。
广东各都市圈产业协作大步迈进。前不久,广东提出,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基本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格局。
今年,湖北全面提升三大都市圈发展能级。加快建设武汉新城、襄阳东津中央商务区等十大标志性工程,打造武鄂黄黄快速通道、宜昌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鄂州花湖机场多式联运体系等十大功能性工程。湖北省省长王忠林表示,加快推动三大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就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一体化”理念,聚焦“高质量”主题,找准“锻长板”路径,强化“项目化”举措,推动都市圈建设任务落细落实。
差异化产业布局
各地在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差异化的发展定位和任务部署,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效益最大化。
覆盖超3000万人的广州都市圈中,广州在汽车产业、医疗教育等领域优势明显,但也面临功能过度集中、大城市病加剧等问题,佛山制造业发达,而肇庆、清远则具有生态环境等优势。
参与编制广州都市圈规划的暨南大学副校长顾乃华介绍,广州都市圈的规划,统筹整体利益和各城市比较优势,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规划提出,以广州和佛山作为都市圈核心区,加快广佛全域同城化,广州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佛山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肇庆、清远则强化与广佛核心区硬软件联通共享,承接广佛优质资源要素外溢。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重在协同、难在协调。湖北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黎东辉介绍,在推动三大都市圈建设方面,湖北建立高层级决策协调机制、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和创新性协同发展机制等三大机制。
作为长三角地区规模体量最大、最为核心的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置于全球坐标系中,在创新能力、产业链韧性等方面还存在差距,难点在于跨界合作的复杂性。
同济规划院空间规划院院长朱郁郁表示,“在跨界的地方,大到发展定位——这座城市想做生态,那座城市想做产业,常常无法调和;小到建设诉求——不同地方间的建设标准各异,建设时序有别,都会导致矛盾分歧”。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认为,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大体上是周边城市获益更多。未来上海也必然要将自身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优质资源要素辐射扩散到都市圈的每座城市,引领带动上海大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协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