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仁和堡村的种植区内,村民们紧张忙碌地采收土豆,一派繁忙的景象。仁和堡村党支部书记杨旭东感慨地说,“村民享受好政策,村里村容村貌变化也很大,大家都过得很充实,日子越来越好。”
图为仁和堡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杨晓政(右一)与村民在谈土豆收获情况。 赵晨阳 摄
张家口市沽源县小厂镇仁和堡村、万水泉村曾是河北省206个深度贫困村。从2017年开始,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驻村工作队入驻至今,始终坚持“志”“智”双扶,聚合内外资源,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接力传承 从扶贫到振兴
“道路泥泞,没有自来水,种植蔬菜也是靠天吃饭;基础设施差,因为天气、劳作等原因,村民们大多患有风湿和心脑血管疾病;地处坝上的村落,冬日天寒地冻,很多村民甚至常年不洗澡,容易引发疾病……”这是2017年,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驻村工作队在台账中对仁和堡村的调查记录。
同样由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负责帮扶的万水泉村,地理位置更为偏远,守着薄田靠天要收成,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
面对如此困难的开局,驻村工作队没有气馁,而是定信心,增志气。此后,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驻村工作队接力传承,从细节入手,扶贫扶“志”也扶“智”,传递起了从乡村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接力棒。
如今的仁和堡村,村口建起了标识性楼牌,村内的街道、巷道全已硬化,安装的路灯让村民结束了“无灯一抹黑”的生活。公共厕所、爱心浴室、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也已投入使用。仁和堡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村容村貌样板村。
在万水泉村,蔬菜大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些蔬菜大棚由一家公司统一经营,村集体除了得到租赁费用外,村民还可以在大棚里打工挣钱。细心引导 扶志也扶“智”
改变的不只是村里的环境和产业,自强自立,主动拓展,自主学习的精神也在坝上农村悄然生根。
深秋时节,仁和堡村村民郭建伟正在地里忙碌,他种植的140亩土豆迎来收获季,工人们把袋装打包好的土豆搬运到货车上,一颗颗匀称的土豆带给这位塞外汉子收获的喜悦,对其而言,收获就意味着希望。
据郭建伟介绍,他曾是仁和堡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前几年土里刨食的他远没有现在的精神头。后来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给他介绍增收门路,同时在各类帮扶政策的支持下,勤劳务工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郭建伟今年还承包种植了60亩蔬菜,白菜、生菜、菜花等品种实现产销“双赢”。他又是村里的农机手,又额外给自己增加了一笔收入。农忙时节有时会忙到深夜,但看着一家人日益见好的生活,这种忙碌“虽然累,但也是幸福”。
据仁和堡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杨晓政介绍,自己和驻村队员们正在全力经营属于村集体的商贸公司。公司将坝上牛羊肉、土特产作为销售对象,每年可盈利十多万元,用于帮助村里建设。
驻村工作队与村民相处十分融洽,很多村民会让他们帮忙操作小额扶贫贷款软件申请。这项针对村民的小额贷款项目,已经帮助很多种植、养殖的村民缓解资金压力。
今年年初,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驻万水泉村第一书记戴绪组织村民种植了15亩的沙棘,让村民都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赚钱,用自己的汗水致富。
图为万水泉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戴绪在观察沙棘生长情况。 李洋 摄
“沙棘,生命力顽强且兼具高营养价值。沙棘浑身都是宝,果实、籽、叶都是药食两用的植物珍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戴绪说,沙棘种植已成为村民们致富的新希望。坝上“丰”景 未来可期
持续改善乡村发展环境,引导村民自主创业,发展种养,实现稳增收。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今年52岁的张瑞,是万水泉村的一名村民,生活充满了劲头。张瑞和妻子饲养了14头肉牛,承包了40多亩的土地用于种植蔬菜。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田间种植的蔬菜采收并打包,张瑞每天凌晨四点就开始忙碌。
张瑞的大儿子今年已经成家,目前读高中的二儿子的学业成了他最为关心的话题。
“孩子好好学习知识,毕业后做个有学问、有思想的人,我就放心了。”张瑞说,年轻人拓展眼界后,才能扛起家乡发展的重任。
伴随着羊群的“咩咩咩”声响起,仁和堡村56岁的柳平与妻子正赶着羊群,为了让羊羔长得快,每天早上7点就会外出放羊,眼下天气冷了起来,将羊育肥争取卖个好价钱已成为柳平的目标。
图为仁和堡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杨晓政(右一)与村民在谈今年养殖情况。 赵晨阳 摄
柳平的妻子曾经遭遇车祸,劳动力下降,本靠种植为生的家庭,生活难以为继。在驻村工作队得知他的家庭情况后,帮他申请了扶贫支持资金,自此开始了养羊之路,当起了“羊倌”,生活也有了起色,养殖规模也从最初的20只羊发展到现在的100只羊,“一年下来收入也不低,现在生活可是有滋有味,养殖越来越有信心。”
夕阳西下,柳平开始和羊“赛跑”,将羊群吆喝回家,晚霞映照在柳平的脸上,充满了生机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