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社区花园里,老李像每天一样带着保温杯散步。身旁大妈们谈论各种降脂小妙招,有人说每天喝绿茶,也有人偏爱苦瓜。轮到老李分享时,他眨眨眼,神秘地说:“其实我最近在吃柿子,去年体检前,医生还觉得稀奇呢!”

同行的孙大妈好奇追问:“常见水果,真能帮高血脂吗?不怕吃出问题?”众人各有疑惑。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柿子,却成了最近高血脂人群热议的新宠。柿子的神奇之处,到底在哪里?真的能减少并发症,还是只是一时的风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柿子,作为秋季水果的代表,色泽鲜艳、口感甘甜,又因平价易得,广受欢迎。可不少人担心它“高糖”“涩口”,会不会反伤血脂?医生们怎么说?最新的研究又发现了哪些意外之处呢?今天就来系统说说:高血脂患者吃柿子,身体究竟有什么变化?哪些人可以放心吃,哪些细节一定要注意?

柿子对高血脂,到底作用如何?专家带来全新解读

很多人一谈到高血脂,第一反应就是“远离一切甜的水果”,其实并非全对。权威营养专家指出,柿子中独特的膳食纤维、单宁和多酚类成分,对血脂管理有积极意义。

2022年《中华营养学杂志》一项纳入近1200例高血脂患者的数据回顾发现,每周食用3-4次柿子者,低密度脂蛋白(LDL-C)平均下降了11.4%。这主要得益于柿子富含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减少胆固醇吸收,同时,果实中特有的类黄酮可缓解血管内皮炎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不仅如此,柿子中的维生素C含量高于苹果、梨等常见水果,每100克柿子约含70mg维生素C,有助抵御自由基、延缓血管老化。另外,《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公报》还指出,适量食用成熟软柿子不易引发血糖大幅波动,对大多数血脂、血糖均异常的中老年人群,也具较高安全性。

当然,柿子虽好,并非人人适合。尚未充分成熟的生涩柿子,鞣酸含量偏高,易致胃石症,食用时不可贪多,建议一次不超过1个(约150克)。只有科学吃,才能真正享受健康红利。

常吃柿子,身体或减少4种高血脂并发症

坚持将柿子纳入合理饮食,高血脂患者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体会到这些改变。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曾追踪500名血脂异常人群,发现连续两个月每周3-4次食用柿子者,动脉壁斑块平均增厚进度减慢12%。柿子中的多酚,能减少胆固醇沉积,辅助“大扫除”血管垃圾。

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日本奈良医科大学研究指出,那些坚持用水果取代高油烘焙食品的中老年人,心梗、脑卒中发病率分别降低约9.8%和7.4%。柿子作为低脂水果,有助调节血脂,减少高血脂患者“突发事件”的概率。

缓解血管炎症反应

柿子里丰富的类胡萝卜素和多酚,具较强抗氧化能力。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显示,适量柿子可让慢性血管炎症生化指标下降13.1%,有效推迟并发症进程。

改善便秘,间接调控血脂

高血脂常伴随肠道菌群紊乱。柿子高膳食纤维的优势,使坚持食用人群排便频率增加约1.4次/周,体重、腰围变动积极,有助于血脂长期维持稳定。

当然,一个细节提醒,“别怕糖分,真正控制分量才关键”。专家建议:一般高血脂人群每日摄入柿子以半个—一个为宜,早餐或加餐时食用最佳,尽量避免空腹、大量食用,并与其它水果交替。

如何健康吃柿子?这4点建议值得收藏

很多高血脂患者虽听说柿子好,却因担心安全性“望而却步”。其实,只要科学选、食、配,柿子完全可以成为血脂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选择成熟软柿子:成熟柿子鞣酸含量显著下降,口感也更顺滑,能显著降低胃石症风险,更适合中老年人体质。

控制食用数量和频率:每次不宜过量,每日半个到一个为宜,每周3-4次即可,避免短期内大量集中进食。

合理搭配膳食:柿子可与燕麦、坚果、低脂酸奶组成营养加餐,提升膳食纤维摄入,同时增强饱腹感,防止正餐摄入过量。

个别人群需谨慎:如糖尿病患者、胃肠动力不足或有胃石史者,应先咨询医生建议,避免空腹或与高蛋白、高钙食物(如螃蟹、虾)同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