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宋集镇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里,有这样一位教师,她以高度的责任感、无私的爱心、广博的智慧,十几年如一日地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乡村的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明灯,成为小有名气的乡村明星教师。她就是宋集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学校少先大队辅导员,现今36岁的女教师董芷筠。

​西平县宋集小学教师董芷筠:扎根乡村学校 点燃希望之光

董老师从小就怀揣着一个教师梦,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参加招教考试,最终顺利跨入教师队伍,被分配在乡村学校,成为学校最年轻的“孩子王”。由城里的家到乡村的校,路途偏远,条件艰苦,生活上极不方便,也曾哭鼻抹泪、愁眉不展,但她却没有丝毫退缩,是乡村孩子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勾住了她的心,让她坚定地选择留在这里。她觉得自己就是一颗小小的种子,虽然平凡,只要扎下了根,就能为乡村的孩子们带来希望。

​西平县宋集小学教师董芷筠:扎根乡村学校 点燃希望之光

​西平县宋集小学教师董芷筠:扎根乡村学校 点燃希望之光

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奔赴更美好的未来,董老师常常身兼数职,除教好语文、带好班级外,数学、英语、社会、科学甚至体音美等学科都能替补上阵,哪一样都不含糊,且从不降低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要求。为此,她投入了更多的时间成本,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她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努力让每一堂课都生动有趣、富有成效。积极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辅导功课,解答疑惑,帮助他们提高学成绩。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和创新思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她耐心辅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的信心。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她则提供更多的拓展和挑战机会,引导他们不断超越自我。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她始终保持着学的热情和进取的精神,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书籍,增加知识储备,经常参加各种教学技能和基本功大赛,在比赛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技能。认真参加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不耻下问,虚心请教,不断更新和优化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学以致用,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连年来,她所教的班级在中心校的各项素质测试中总是名列前茅,曾多次受到乡校级表彰。

​西平县宋集小学教师董芷筠:扎根乡村学校 点燃希望之光

​西平县宋集小学教师董芷筠:扎根乡村学校 点燃希望之光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董老师时刻牢记教育前辈的教导,不仅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她注重师德修养,以爱为怀,爱岗爱生,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无论哪一届学生,只要她接管这个班,都会通过家访、谈天等迅速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状况,以一个女性教师特有的温柔和温暖关照着孩子们。她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感化着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惯,教导学生要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她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成为孩子们学的榜样。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她总是给予特别的关爱和帮助,经常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学用品和生活用品,陪他们一起学、玩耍,让学生沐浴在母爱一样的光辉中。有一次,班里有一个学生突然生病,董老师得知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将学生送到医院,并一直陪伴在学生身边,直到学生的家长赶到。还有一次,一个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父母的原因闷闷不乐,产生了厌学情绪,董老师多次与他谈心,了解其内心想法,并积极与家长沟通。国庆小长假,董老师还把他带回了自己家,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一起游戏玩耍。在她的努力下,该生渐渐克服了不良情绪,重拾学信心,脸上的笑容也灿烂了。

​西平县宋集小学教师董芷筠:扎根乡村学校 点燃希望之光

身为学校一员,董老师完全把自己融入了集体,对待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总是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地完成。她关心学校的发展,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她主动承担公开课、示范课等教学任务,为年轻教师树立了榜样。她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组织学生排练文体节目,她多次放弃课余和周末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指导。她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要求,力求做到完美,最终取得演出成功。

​西平县宋集小学教师董芷筠:扎根乡村学校 点燃希望之光

董芷筠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表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曾先后荣获市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被授予市“教学标兵”,报送的英语课件获省级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得市县级一、二等奖。曾被授予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县级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西平县宋集小学教师董芷筠:扎根乡村学校 点燃希望之光

董芷筠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农村女教师。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的神圣职责,展现了新时代教师的风采。在她的影响下,身边更多的教师立志于乡村教育,愿为乡村孩子的成长和成才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冯占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