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快进键”进入“加速期”。日前,川渝两地主流媒体先后走进成都、重庆的生态环保特色点位调查采风,共“碳”两地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生态良策”。


(资料图)

7月6-7日,川渝多家主流媒体开启两天的重庆之旅,上游新闻记者也到多个生态环保特色点位调研采风,零距离感受科技治水、铁腕治山给重庆带来的岸绿水清美丽蜕变。

科技治水

1秒发现问题最快8小时销号

一张聪明的大屏幕,就可监控入河口,拧紧排污“阀门”?

7月7日下午,上游新闻记者在重庆九龙坡数智生态平台前看到,画面显示着全区水域检测监控体系的实时数据,一旦有入河口水质出现异常,系统智能监控反应速度可按秒计。

“一切为了一江清水向东流!”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邬伯昌表示,近两年来,当地政府投入4000余万元打造数智平台,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对九龙坡区内的水质概况、流域画像、入河排口、污染溯源、工作追踪等进行系统化监管,实现数智监管常抓常管,保障问题快速处置。

这只是重庆科技赋能以智治水的一个缩影。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如何担起上游责任,实现一江碧水向东流?

九龙坡这个数智平台与全市的“巴渝治水”大数据水环境管理大数据系统实现了有机链接。

“‘巴渝治水’水环境管理系统曾获评中央网信办‘数字中国优秀案例’。”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大数据应用中心技术室主任刘晓向记者介绍说。

事实上,“巴渝治水”水环境管理系统的超能力有一组数据可读:通过580个智能感知点,2200位现场巡查用户、7000平方公里无人机巡河排查、8.2万平方公里的卫星遥感解译,构成“空-天-地”一体的数字水生态智能感知网,实现了全市120条河流水环境状况的智能监控,让问题1秒钟发现,1秒钟推送,1秒钟响应,最快8小时内整改销号,问题销号效率提高了80%。

同时,重庆建立了流域大数据“画像”指标体系,从水质量、水资源、水生态、水污染、水监管等多个维度刻画流域水环境的方方面面,开展流域大数据“画像”,根据数据特征,为每一条河流量身定制“数字化管水一张图”,提升大数据分析研判能力,实现水环境“可视”、“可查”、“可分析”,为环境要素感知、污染分析和精准溯源提供数据基础。

去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优,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6%、高于国家考核目标1.3个百分点。

铁腕治山

一座天然氧吧的修复蜕变

“快来坐,快来坐,来喝水!”

刚走进缙云山北泉村生态迁建房,村民黄丽维一脸笑意邀请记者遮阴歇凉。搬到这里之前,一家人住在缙云山深处,交通不便出行难,遇上天气潮湿时连被褥都是润的。

望着干净整洁的独栋小楼,黄丽维说:“现在的日子真的有了奔头!”

黄丽维的幸福生活,来自重庆铁腕治山打响的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2018年以前,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存在乱搭乱建、蚕食林地、农家乐无序发展等问题,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

现在,缙云山居生态迁建房小区安置了42户、26栋、100人,都像黄丽维一样迎接了新的生活。

北泉村党委书记龙天真告诉记者,缙云山综合整治之前全村有农家乐28个,度假村7个,当时黛湖周边就有3个农家乐,违法违规建筑高达30000多平方米。

现在的黛湖湖水碧绿、其色如黛,在治理中完成蜕变回归。

“早上是宝蓝色,中午是墨绿色。”重庆北泉温泉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发展部副部长周红向记者介绍,黛湖中的藻类品种非常丰富,可以让湖水在不同的光线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黛湖区域生态修复工程总面积约6.5万㎡,北碚通过恢复湿地水文,增加湿地植被覆盖面积,恢复生物多样性,建设高效的“山地溪塘复合生态系统”,打造出“缙云山生态修复的样本”。

持续治理下缙云山生态环境显著提升,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未来,北碚区将遵循“山、清、水、秀”自然特征,深入实施“一心四片”发展战略,计划投资80亿元,将实施产业及基础配套项目40个。

上游新闻记者郭发祥实习生于承民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

推荐内容